
藏诸名山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藏诸名山
读音(发音): cáng zhū míng shān
详细解释(意思):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出处(典故):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着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示例: 一个人做一部书,~,是封建时代的事,早已过去了。★鲁迅《准风月谈·序的解放》
藏诸名山成语接龙
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山中宰相
山中无好汉,猢猻称霸王
山亏一篑
山光水色
山公倒载
山包海容
山南海北
山吟泽唱
山呼海啸
山复整妆
山容海纳
山寒水冷
山峙渊渟
山崩地坼
山崩地塌
山崩地裂
山崩地陷
山崩川竭
山崩水竭
山崩海啸
山崩钟应
山川米聚
山摇地动
山明水秀
山木自寇
山林隐逸
山枯石死
山栖谷隐
山栖谷饮
山止川行
山殽野湋
山水相连
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山河表里
山清水秀
山溜穿石
山珍海味
山珍海错
山盟海誓
山眉水眼
山砠水厓
山积波委
山穷水尽
山穷水断
山穷水绝
山童石烂
山肤水豢
山肴海错
山肴野蔌
山节藻棁
山行海宿
山遥水远
山遥路远
山重水复
山锐则不高
山长水远
山长水阔
山阴乘兴
山阴夜雪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山陬海噬
山陬海澨
山雨欲来风满楼
山颓木坏
山高水低
山高水长
山高水险
山高皇帝远
山鸡舞镜
山鸣谷应
成语"藏诸名山"逐字解释
"藏"字解释:藏 (形声,臧声。本义把谷物保藏起来) 储积,收藏 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墨子·三辩》 子不闻藏书者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矿藏;收藏(收集保藏) 隐匿 藏,匿也。--《说文新附》 慢藏海盗。--《易·系辞上》 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吕氏春秋·察今》 又如藏掩(遮盖,隐瞒);藏拙(因怕丢丑而不显露自己的技能和意见);藏娇(把娇娃藏起来。指娶妾别居);藏名(隐匿名声) 怀有 藏 cāng ①~隐蔽埋~。 ②收存;储藏~书。又见zàng。 【藏垢纳污】比喻包容种种坏人坏事。又作藏污纳垢。 【藏奸】~心怀恶意。 ②不肯拿出全部精力或不肯尽力帮助人~耍滑。 【藏龙卧虎】比喻潜藏着的未被发现的人才。 【藏匿】隐藏起来不让人发现。 【藏头露尾】形容躲躲闪闪,不把真实情况全都摊出来。 【藏污纳垢】见【藏垢纳污】。 【藏掖】 ①怕人知道或发现而竭力掩藏~躲闪。 ②掩饰住的弊端他办事可从来没有~。 【藏拙】怕出丑,不肯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看法或技能。常用为自谦之辞。 藏zàng ⒈储存东西的地方库~。宝~。 ⒉道教、佛教经典的统称道~。大~经。 ⒊ ①佛教经典"经、律、论"三部分。 ②唐玄奘号"三藏法师"。 ⒋西藏自治区的简称。 ⒌ 藏cáng 1.隐藏;潜匿。 2.收藏;储藏。 3.怀,藏在心中。 4.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 藏zāng 1.草名。 2.通"臧"。善。 3.通"赃"。窝主。
"诸"字解释:诸 (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诸,辩也。--《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 诸诸便便,辩也。--《尔雅》 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敦煌变文集·燕子赋》 又如诸问(问辩) 诸 众;各 诸郡县苦秦吏。--《史记·陈涉世家》 西和诸戎。--《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又 诸将皆失色。 诸越则桃李冬实。(诸越,即百越”,指两广地区。)--宋·沈括《梦溪笔谈》 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仆必能从 诸zhū ⒈各,众,许多~军。~位。~君。~子百家。 ⒉义同文言中的"之于"("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投~渤海。公~于世。付~实施。 ⒊义同文言中的"之乎"("乎"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有~?闻~(听说过这件事吗)? 诸chú 1.蟾蜍。
"名"字解释: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名,自命也。--《说文》 黄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 名之曰幽厉。--《孟子》 名公器也。--《庄子·天运》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乐府诗集》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名之者谁。--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名蟹壳青”。--《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名品(辨明品级) 称说;说出 不能名其一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又如不可名状;莫名其妙;名状(形容描述) 出名,有名 名míng ⒈人或事物的称谓~字。~称。地~。 ⒉说出,叫出莫~其妙。无以~之。 ⒊声誉,有声誉的出~。有~。~人。~言。~医。~将。 ⒋计人数的量词教师五~。 ⒌ ①借用作某件事的身份、资格我以工会会员的~义。 ②指表面上、形式上的名称,也简作"名"挂~。有~无实。 ⒍
"山"字解释:山〈名〉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 山shān ⒈地面上高度大、坡度陡的隆起地貌高~。华~。 ⒉像山的~洪。冰~。~墙(房屋两头的墙)。 ⒊〈喻〉多,太多人~人海。 ⒋蚕簇蚕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