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三复白圭

指慎于言行。

三复白圭

读音(发音): sān fù bái guī

详细解释(意思):指慎于言行。

出处(典故): 《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复之,是其心慎言也。”

示例:

三复白圭成语接龙

第四个字为"圭"的成语

成语"三复白圭"逐字解释

"三"字解释:三〈数〉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

 三sān

 ⒈数目字~个。~人行必有我师。

 ⒉多次再~叮嘱。~番五次。~思而行。~令五申。~复斯言。

 ⒊[三甲]〈古〉"殿试"中榜者(进士)的三个等级。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分为三等即"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

 出身"。每甲各取有若干名,统称进士。元、明、清,殿试的中榜者,一甲只取有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三sàn 1.多次;再三。
"复"字解释: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来繁化,加义符彳

 ”,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復,往来也。--《说文》

 反复其道。--《易·复》

 公归不复。--《诗·豳风·九羘》

 扬触捆復。--《仪礼·大射仪》

 无往不復。--《易·泰》

 卒乃復。--《书·舜典》

 不远而复,先典攸高。--南朝梁《与陈伯之书》

 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史记·魏公子列传》

 死者不可復生。

 复(復) fù

 ⒈返,回去往~。至今五十年而不~。

 ⒉回答,回报~命。~信。报~。~仇。

 ⒊还原,使回归恢~。~原。~员军人。

 ⒋又,再死灰~燃。冀~得兔,兔不可~得(冀希望)。

 ⒌重叠,繁多的,不是单一的~杂。~层。~句。重~。山重水~疑无路。~式立交桥。
"白"字解释:白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同本义 
 
 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说文》
 
 虚室生白。--《庄子·人间世》
 
 若白驹之过隙。--《庄子·知北游》
 
 白昼大都之中。--《汉书·贾谊传》
 
 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
 
 须眉交白。--《庄子·渔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目辨白黑美恶。--《荀子·荣辱》
 
 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
"圭"字解释:圭 

 (会意。从重土”。本义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又作珪)

 同本义 

 瑞贽珪者兑上。--《白虎通》

 孰为珪璋。--《庄子·马蹄》。李注锐上方下曰珪。”

 以青圭礼东方。--《周礼·大宗伯》。注圭锐象春物初生。”

 司马牛致其邑与珪焉。--《左传·哀公十四年》。注守邑符信。”

 圭币(帛)俎豆(均为祭器)。--《汉书·郊祀志

 圭guī

 ⒈〈古〉用作凭信的玉,上圆(或尖头形)下方。帝王、诸侯在举行朝会、祭祀的典礼时拿这种玉器。

 ⒉〈古〉测日影的器具土~测景(景日影)。

 ⒊

 ⒋〈古〉容量单位。一升的十万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