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做,二不休

一不做,二不休

成語辨析

近義詞:破釜沉舟孤注一擲背水一戰反義詞:半途而廢猶豫不決進退兩難押韻詞:

成語出處

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唐朝趙元一的《奉天錄》卷四,記載了一個故事,涉及的人物是張光晟。在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期間,張光晟在戰場上表現出了極為堅毅和果斷的性格。當他的同伴王思禮陷入危機時,張光晟毅然決定,如果自己不救,那麼就不會讓王思禮得到任何幫助,這就是“一不做,二不休”的典故起源。

成語典故

故事詳細如下:
在唐朝平定安禄山叛亂的戰役中,節度使王思禮的坐騎被敵軍射殺,情況危急。張光晟見狀,沒有選擇旁觀,而是立即把自己的馬匹讓給王思禮,讓他得以逃脫追擊。這種毫不猶豫、盡力而為的行為,讓張光晟的勇氣和義氣得以傳為佳話。他臨死前對後人說:“傳語後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意思是告訴後輩,一旦開始做某事,就要做到底,絕不輕易罷休。

成語語法

「一不做,二不休」的語法特點

「一不做,二不休」是一種典型的四字成語,具有固定的語法結構,由兩個「不」字連接,表達一種決絕或一次到位的行為態度。這個成語的語法結構簡單明了,前半句「一不做」表示第一次機會就把握住,後半句「二不休」則強調如果第一個行動未果,就要繼續執行直到完成。這種結構在中文中被稱為「連否定」,即連續使用兩個否定詞來加強肯定的意味。

成语结构

部分 解釋
「一不做」 第一個行動,如果不做
「,」 逗號,表示兩部分的連接
「二不休」 第二個行動,如果不停止

成语用法

「一不做,二不休」通常用來形容人做事時非常堅決,一旦開始就不會半途而廢。例如:

他決心要學好英語,一不做,二不休,每天雷打不動地練習兩個小時。

或者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表示要徹底解決,不留後患:

既然決定改變,那就一不做,二不休,徹底擺脫之前的習慣。

此成語也可以用來強調做事要有始有終,不容許中途放棄:

學習新技能,他堅持一不做,二不休,直到真正掌握為止。

發佈留言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