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絲不走

一絲不走 – 成語辨析與典故

一絲不苟

解釋: 這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做事非常細緻、嚴謹,連最微小的地方也不馬虎,表示極度認真和負責。常常用來評價一個人工作態度的严谨。

近義詞:

精益求精 要求越來越高,不斷提升品質。
毫髮不爽 指毫釐之間都沒有差錯。
吹毛求疵 審查得極其苛刻,連細微的錯誤也不放過。

反義詞:

粗枝大葉 做事草率,不注重細節。
敷衍了事 隨便處理,缺乏認真態度。
得過且過 沒有遠見,只圖眼前。

押韻詞:

規矩周全
精確無遺
篤實認真

成語出處

「一絲不苟」這個成語最早源自清代作家梁緒壬在《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三中的描述。雖然書中提到的是「一絲不走」,但現代一般習慣稱為「一絲不苟」。該詞源於文學作品,通過故事來體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對工作的高標準要求。

成語典故

故事發生在清朝初期,當時的皇帝是朱元璋。據說,朱元璋曾頒布嚴格的禁令,禁止殺牛以節約資源。有一次,知縣湯奉收到一份請求,有人想通過送禮品來影響政策。鄉紳張靜斋建議湯奉不可接受,他舉例說起明朝開國元勳劉伯温家中的一個故事。當劉伯溫家收到張士誠送來的小菜時,即使那個人與劉伯溫關係親密,劉伯温仍堅持遵循皇上的命令,絲毫不受影響。張靜斋以此來强調作為朝廷官員應恪守法紀,對律令「一絲不苟」,這成為了這則成語的典故核心。

成语:一絲不走

成語語法

成語“一絲不走”源自於中國古代的紡織工藝,原意是指在紡織過程中,一根絲線都不偏離原本的軌跡,形容做事嚴謹、一絲不苟。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行為精准、細緻入微,沒有絲毫偏差或馬虎。

成語結構

“一絲不走”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是數量詞“一絲”,表示極小的單位;二是動詞“不走”,在這裡是偏離的意思。整個成語是一個主謂結構,強調的是主體行為的精准和堅定。

成語用法

1. 作謂語
這個成語常作為謂語使用,直接描述人物的行為特徵。例如:

他處理工作時,一絲不走,每一步都嚴格按照計劃進行。

2. 強調做事態度
當用於評價一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時,可以表達讚賞之意。例如:

她對待研究工作一絲不走,這種敬業精神令人敬佩。

3. 比喻做事精准
在比喻中,可以用來形容技術精湛或策略執行得非常到位。例如:

他的雕刻技藝一絲不走,每一個細節都精準到極致。

4. 用於糾正錯誤
有時也用來提醒他人做事要嚴謹,不可馬虎。例如:

別以為事情小就可以一絲不走,細節決定成敗。

延伸與變種
由於“一絲不走”強調的是細緻和精確,有時人們會將其與其他成語結合,如“一絲不苟”、“滴水不漏”,形成類似的意思。例如:

他對工作的要求極高,無論是設計還是執行,都是一絲不苟,滴水不漏。

發佈留言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