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舉兩利

成語辨析

一舉兩利

一舉兩利,這是一個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字成語,意思是通過一次行動或決策,同時實現兩個或多個目標,達到雙重甚至多重的利益。此成語常被用來形容做事效率高,或者策略設計巧妙,能夠同時解決多個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和商業決策中,它具有積極的評價色彩,強調的是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結果的雙贏。

近義詞

一石二鳥 (yī shí èr niǎo) 如同一顆石頭同時打中兩隻鳥,形容一舉多得。
事半功倍 (shì bàn gōng bèi) 花費一半的力氣,得到加倍的效果,也是指高效做事。
一箭雙雕 (yī jiàn shuāng diāo) 比喻一舉兩得,一次行動達到兩個目的。
多管齊下 (duō guǎn qí xià) 同時處理多個事情,期望多方面都能取得成功。

反義詞

事倍功半 (shì bèi gōng bàn) 花費更多的努力卻只得到一半的效果,與一舉兩利相反。
得不償失 (dé bù cháng shī) 雖然得到了某種東西,但失去的更多,強調負面結果。

成語出處及典故

一舉兩利的成語出自《晉書·束皙傳》卷八十六,原文提到:“賜其十年之複,以慰重遷之情。一舉兩得,外實內寬。”這裡的故事講述了束皙被朝廷重新任命,皇帝為了安撫他的情緒,決定讓他再擔任官職,並給予十年的假期,這樣既滿足了束皙的期望,也顯示了朝廷的寬厚。這個例子生動地體現了成語的含義,即一個明智的舉措可以同時滿足多方需求。

成語典故詳細說來,是關於晉代名臣束皙的遭遇。束皙因為官職變動而經歷了一次遷徙,朝廷為了表示對他的尊重和補償,給予了他十年的額外假期。這個決定對於束皙來說,既緩解了他的心理壓力,又保障了他的職位安全,可謂是一次成功的政治策略,體現了“一舉兩得”的智慧。

在歷史文獻中,這樣的實例展示了中國古代領導者運用策略時注重平衡和長遠考慮的特點,以及通過精明的決策達到多贏局面的觀念。在現代漢語中,一舉兩利已經成為了一個廣泛使用的成語,鼓勵人們在做決策時思考如何以最少的努力獲取最大的收益。

例句與應用

– 在環保項目上,政府推動植樹造林,既淨化了空氣,又提供了就業機會,真是一舉兩利。

– 在公司管理中,實施員工培訓計劃,既可以提升團隊能力,也能降低員工流動率,是一舉兩得的好主意。

– 老師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是教學相長,一舉兩得。

一、成語語法

“一舉兩利”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兩個部分組成:「一舉」和「兩利」。其中,“一舉”指的是同一個動作或行為,而「兩利」則強調這個行為對兩方都有好處。這兩個詞之間通常以連詞「而」或「即」來相連,表示並列關係。例如:“一舉而兩利”,或者“此舉即兩利”。在句子中,它作為一個固定搭配,用於描述某個行動或策略具有雙重積極效果。

二、成語結構

1. 成語詞彙結構:

– “一”(一數量詞)+ “舉”(動作詞)+ “兩”(數量詞)+ “利”(形容詞)。

2. 修辭結構:

– 並列結構:通過連接詞“而”或“即”將“一舉”與“兩利”並置,形成語意上的平行對比。

3. 言語特徵:

– 成語多用於正面贊美或評價,表達事物或行為的效益極大。

三、成語用法及範例

1. 用法

– 一舉兩利通常用於形容一個行為或決策同時對兩個或多個相關方有益,可以是人、組織或社會整體。

2. 範例句型

– 他提出的新政策不僅解決了公司的經濟問題,還提高了員工的工作滿意度,真是一舉兩利。

– 在節能減排方面,我們推行綠色出行,既保護了環境,也促進了經濟發展,實屬一舉兩利之舉。

– 集體農莊的農作物種植方式,既能保障農民收入,又能保持土壤肥力,真正實現了一舉兩利。

3. 比喻和延伸用法

– 好的教育方法能夠讓學生學有所得,家長也能夠省心,可謂一舉兩得。

– 公司引入新的技術,提升了生產效率,同時也降低了人工成本,顯然是個一舉兩利的改革。

4. 反義詞與相關詞

– 反義詞:一無是處(沒有任何好的方面);相關詞:一石二鳥、一箭雙鵰(同樣含有兩者兼顧的效果)。

發佈留言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