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舉兩得

成語:一舾兩得

一舾兩得,這是一個源自中國傳統智慧的四字成語,形容一次行動或決定,不僅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還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好處,具有極高的效益和價值。這個成語的深層含義在於智慧的應用和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近義詞】:

1. 一石二鳥
2. 一箭雙鵰
3. 得魚又得筌
4. 事半功倍

【反義詞】:

1. 半途而廢
2. 一無所得
3. 功虧一簣

【押韻詞】:

1. 得意洋洋,兩全其美,石破天驚,雙管齊下

成語出處:

「一舾兩得」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子曰:『一舾而兩得,吾不為也。』”意思是說,孔子認為一個行為如果能同時滿足兩個目的,他不會輕易去做,因為這往往意味著某個目標可能有潛在風險或負面影響。

成語典故:

據說,在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名叫孟嘗君的丞相,他以賢能和智謀聞名。有一次,孟嘗君被齊王扣押,為了逃脫,他請來了一位名叫雞鳴狗盜的江湖人士。這位高手假扮成廚師進入王宮,用鳴叫模仿天亮的聲音,騙過守衛,成功地讓孟嘗君逃出。這次行動看似微不足道,實際上既救了孟嘗君的性命,也保全了他的聲譽,因為他的智慧和策略使他巧妙地達到了兩個目的,即安全脫身和維護形象。

孟嘗君的故事成為一舾兩得這個成語的最佳例證,人們常常用來形容那些聰明才智的表現,能夠在解決問題時找到兩全其美的方法,實現多方面的收益。

【一举两得】—— 成語語法、結構解析及實例探討

一、成語語法

“一舾兩得”是一个汉语四字成語,源自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的「一举而两善」,意指一次行动或一个决定,同时获得两个好处或解决两个问题。在现代语境中,这是一个并列式结构的成語,由两个部分组成:“一舾”和“两得”,表达出一种积极的双重效益。

二、成語結構

核心词语
– “一舾”:一次行动或行为。
– “两得”:同时获得两个好处或效果。

修饰词
– 这个成語没有明确的修饰词,但它通常用来强调一个行为的双重效益。

连接词
– “而”或无需特别标示,因为两个部分已经形成了语义上的紧密关联。

三、成語用法

位置使用
– 作为谓语:在句子中常作为谓语,描述某人的行为或决策带来的两种结果。
– 作为定语:也可以用作定语,形容某种方法或策略具有双重优势。

搭配语境
– 此成語常用于积极正面的语境,如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明智选择,表示通过一次行动或策略得到两个或多个好的结果。

範例用法
– 例句1:他决定兼职做家教,这样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提升教学经验,真是一舾兩得。
– 例句2:我们在设计这个产品时,考虑了其环保性和功能性,结果产品不仅节能,而且使用方便,真是设计上的一舾兩得。

变形用法
– 有些情况下,人们会使用类似的成語,如“一箭双雕”(一次射箭,打中两个目标),语意相近,但侧重点略有不同。

四、深入理解与应用

掌握”一舾兩得”的语法和结构,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恰当地表达这种两面俱佳的效果,还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类似的例子,从而更好地应用到文章或对话中。当遇到需要描述一个行为带来多方面好处的情况时,这是一个非常适宜的词组。

总的来说,”一舾兩得”作为一个富有智慧和效率的成語,提醒我们在行动时要考虑周全,追求效率和成果的最大化。理解和正确使用它,将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明智的决策,实现更多的双赢局面。

發佈留言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