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八叉

成語辨析:

近義詞:

1. 才思敏捷
2. 聰穎過人
3. 才華橫溢
4. 驚才絕艷
5. 即席揮毫

反義詞:

1. 愚鈍無知
2. 才思遲鈍
3. 笨手笨腳
4. 漢字拼音:「yú dùn wú zhī」、「cái sī chí dùn」、「bèn shǒu bèn jiǎo」

押韻詞:

– 布局有序
– 篇章流暢
– 聲名遠播

成語出處:

「七步八叉」這個成語出自清代作家文康的小說《儿女英雄传》。小說中,這個典故描述了一個富有才情的人物,形容其在詩歌創作上有著極高的才思和反應速度,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高水準的詩篇,比如在被要求快速作詩時,能夠迅速構思並下筆,如同跨出七步或八步就完成了叉手的姿勢,象徵著思維的飛快和靈感的迸發。

成語典故:

在《儿女英雄传》中,具體的情節是這樣的:某次宴會中,主人以古代文人擊砧催詩的方式,向在場的才子們發起即興創作的挑戰。主人公或是其中一位才子,面臨如此情境,他表現出的不是尋常的猶豫不決,而是瞬間構思,迅速揮毫,仿佛只需七步或八步就能完成一首佳作。這不僅展現了他出眾的文學功底,也顯示出他的機智與才華,因此「七步八叉」便成為形容人聰明才智過人的一個成語,尤其用於讚美詩文創作的敏捷才思。

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在文學、藝術或其他需要即時創作的場合中的非凡才能,意指其才思如泉湧,反應迅速,不假思索就能展現出高超的藝術造詣。在現代語言中,雖然可能不常用於日常對話,但在文藝討論或者評價文學活動時,仍有一定的使用價值。

然而,「七步八叉」並非僅限於詩詞創作,也可泛指在任何需要迅速應對和創新的場合中展現出的卓越能力。它的使用旨在強調一個人的思維敏捷和反應靈活,尤其是在面對壓力或挑戰時能夠迅速給出恰當且精彩的表現。

成語:七步八叉

一、成語語法

“七步八叉”是一個四字成語,出自唐朝詩人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一詩,原句為「才名八斗如椽筆,風華七步賽叉手」,形容人才思敏捷,文章或詩詞創作能力超群。這個成語中的“七步”和“八叉”都是數字,強調快速而富有創意的表現。在現代語境中,我們通常使用「七步八叉」來比喻文思敏捷、才情洋溢的人。

二、成語結構

1. 主詞: 成語中的主詞通常是形容詞,這裡可以是描述某個人的才華,例如「才子」、「文豪」等。
2. 喻體: “七步八叉”是喻體,它由兩個數字組成,表示快速而豐富的創意或行動。
3. 聯繫詞: 成語中沒有明確的連接詞,但通過比喻的方式自然地將兩者結合。

三、成語用法及範例

1. 用法: “七步八叉”一般用作定語,來修飾具有高超才華或文學造詣的人物,也可以用作對某人的評價或讚美。
2. 積極正面的例子:
– 他的文章總是七步成章,七步八叉,讀者都被其豐富的想像力所吸引。
– 小明是個七步八叉的設計師,他的設計總是能在短時間內呈現出驚艷的創意。
3. 負面或戲謔的例子:
– 要不是他這七步八叉的開場白,否則這場演講可能會更順利點。

在使用這個成語時,要注意適度,不宜過度誇張,以免讓人感覺言過其實。此外,現代漢語中,“七步八叉”更多用於比喻,而不是直接描述一個人走步的樣子。

發佈留言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