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相五公

成語辨析

七相五公,這個成語源自古代中國漢朝的歷史人物,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它並不是一個日常口語中常用的成語,而是專指在《文選·班固〈西都賦〉》中提到的七個丞相和五個高級官員,他們是當時朝廷中的顯赫人物,代表著官僚階層的頂級地位。由於其出處的歷史性和權威性,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朝廷中地位崇高、權柄重大的官員群體,或者指代那些有著顯著政績和影響力的領袖人物。

近義詞

– 高官顯宦:同樣指的是朝廷中的高級官員。
– 朝中重臣:強調朝廷的核心要員。
– 名臣碩輔:指傑出且有影響力的大臣。
– 朝廷大佬:對朝廷高層的通俗說法。

反義詞

– 普通官員:與高權重的公卿相對,指一般的朝廷工作人員。
– 無名小卒:形容沒有地位或影響力的小人物。

押韻詞

– 漢廷顯赫,權柄重託;(韻腳在“赫”和“託”)
– 歷史風華,功勳卓著。(韻腳在“華”和“著”)

成語出處

這個成語出自東漢班固所作的文學作品《西都賦》,原文中寫道:“冠蓋如雲,七相五公。”這裡的“冠蓋如雲”形象地描繪了官員們乘坐車輛出行時的壯觀景象,而“七相五公”則是具體列舉了當時的七位丞相——車千秋、黃霸、王商、王嘉、韋賢、平當、魏相,以及五位高級官員——張湯、蕭望之、馮奉世、史丹、張安世。這些人物都是漢朝時期政治和法律領域的重要代表,他們的名字被用來象徵國家的樑柱之材。

成語典故

據史書記載,這七相和五公在漢朝分別扮演著重要角色:
– 車千秋:以忠良聞名,歷任丞相,因建議立昭帝為帝而受尊崇。
– 黃霸:漢宣帝時的循吏,以治政清明聞名。
– 王商:王莽之父,曾擔任丞相,以剛正著稱。
– 王嘉:曾任丞相,因敢於直言而受到敬仰。
– 韋賢:儒家學者,擔任丞相,注重道德教化。
– 平當:輔佐元帝,為丞相,以穩健的政策而知名。
– 魏相:漢宣帝時的宰相,善於理財和治國。
– 張湯:著名酷吏,後轉為公正執法,曾任御史大夫。
– 蕭望之:名臣,曾擔任丞相,主張儒學治國。
– 馮奉世:以軍功起家,歷任重要官職,包括大司馬。
– 史丹:曾為漢宣帝的老師,以忠誠著稱,歷任太傅。
– 張安世:張湯的兒子,也是著名的丞相,以廉潔聞名。

通過這個成語,我們可以感受到漢朝時期朝廷官員的威嚴和國家治理的嚴謹。如今,”七相五公”更多地作為一個歷史典故被提及,用來強調官員群體的權力和責任,並作為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的一個象徵。

成語:七相五公

一、成語語法

“七相五公”這個成語是一種固定搭配,並非由兩個詞組成,而是特指漢代的一個典故人物。在語法上,它作為一個整體概念,一般不拆分為兩部分來使用,直接作為描述或評論中的一個重要元素。例如:
“他雖經歷艱辛,但最終得以與七相五公齊名,成為時代的佼佼者。”

二、成語結構

“七相五公”是由兩個數字和兩個職位組成的。”七相”源自漢朝宰相楊震,因其歷任七次宰相而稱,象徵權威和智慧。”五公”則代表漢代五位德高望重的大臣,通常指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這個成語通過數字和官職的組合,形象地描述了一個高度集中的權力核心和歷史地位。

三、成語用法及範例

1. 用作典故:這個成語常被用作歷史故事或典故的引用,以表達某人的權威、才智或崇高的聲譽。例如:
“他的學識淵博,堪比七相五公,對後世影響深遠。”

2. 比喻杰出人才:可以借鑒此成語形容具有卓越才能和高尚品質的人。如:
“他在政界如七相五公般深得人心,受到眾人敬仰。”

3. 形容權力中心:當談論一個時期的政治格局或核心領導層時,也可使用”七相五公”。如:
“當時朝廷就是由這七相五公共同維持著穩定與秩序。”

4. 象徵權威與領導力:在文學作品或演講中,可能會以”七相五公”來比喻具有非凡領導力的人物。例如:
“他的領導風範,堪稱當代的七相五公,引領團隊走向成功。”

發佈留言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