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竅冒火

成語辨析

近義詞

「七窍冒火」這個成語源自清代作家劉鴻臚的小說《老殘遊記續集遺稿》,是一個富有強烈情緒表達的象徵性說法,用來形容人極度氣憤、焦急的情狀。它的近義詞包括「七窍生煙」、「怒火中燒」、「心急如焚」、「怒不可遏」、「氣得七竅生煙」等,這些詞彙都強調内心的憤怒和不耐煩已經到了極致。

反義詞

相反地,它的反義詞則可能是「心平氣和」、「泰然自若」、「冷靜如水」等,表示心境平靜或者沒有激動的情緒。

押韻詞

由於「七窍冒火」是一個四字成語,其押韻詞可以選擇一些與「火」相協調的詞,例如「風平浪闊」、「息怒為貴」、「心靜自然涼」等。這些詞在朗誦時,與「火」的發音有所連貫,形成整體的音韻美感。

成語出處及典故

《老殘遊記續集遺稿》中的典故出自第三回,描述的是主人公在等待某件事情發生時,因為時間的延遲而逐漸變得焦慮和不耐。故事中,當他等得太久仍未收到期待的訊息時,作者這樣寫道:“一天兩天還好受,等到第三天,真受不得了!怎麼還沒有信呢?俗語說得好,真是七窍冒火,五臟里生煙。”這句話形象地表現了人物對失望和怒氣的積累,直到無法忍耐的程度。

詳盡的成語典故

在那個特定的故事情境中,主角老殘(一個遊醫)可能在期盼着某種幫助或者結果,但時間過去了,他卻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性的進展。這種不斷的等待和無望,最終導致他的情緒沸騰,像火一樣從頭頂到腳底,七個孔洞(即眼睛、耳朵、鼻孔、嘴巴等)都仿佛噴出了火苗。這種描述既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又非常形象地傳達了人物的內心情感,使讀者能深刻感受到角色的焦急和憤怒。

成語:七竅冒火

成語語法
“七竅冒火”是一句中文俗語,源自於古代對人極度憤怒或煩躁時的象徵描述,形象地形容人因怒氣沖天而導致情緒失控,如同七個孔洞(眼、耳、鼻、口、兩頰的毛孔)都好似燃燒著火焰。這句成語的語法結構簡單,通常作為一個四字詞組使用,在句子中作為比喻修飾語或形容詞。

成語結構

“七竅冒火”由兩個部分組成:
1. “七竅”:指的是人的面部五官(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兩側的鼻孔)以及毛孔,泛指人的所有通氣孔洞。
2. “冒火”:這個動詞短語,用來形容這些孔洞像火一樣熱烈地噴出,代表強烈的情緒狀態。

成語用法(範例)

1. 情境應用:當描述一個人因為極度生氣而臉色鐵青,情緒激動時,可以用上這句成語,如:”他聽了這話,氣得七竅冒火,連說話都顫抖了。”
2. 比喻用法:在文學作品或日常對話中,可以用來比喻某人怒不可遏的情景,例如:”她對他的無理取鬧感到忍無可忍,簡直是七竅冒火,連眼中的怒火都能點燃周圍的空氣。”
3. 引申義:在某些場合,”七竅冒火”也可能表示某事讓人心情煩躁不安,例如:”這個案子毫無線索,讓偵探頭疼得七竅冒火。”

發佈留言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