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行俱下

成語辨析:七行俱下

近義詞:

1. 十行俱下:與七行俱下相似,都形容閱讀速度極快,反應敏捷,才能出眾。

2. 一目十行:意指看書時一眼能看一行或十幾行文字,同樣強調閱讀速度極快。

反義詞:

反義詞主要是描述閱讀速度慢或者理解能力差的情況,例如:

  • 當堂消化:表示學習或理解新知識的速度較慢,無法快速吸收。
  • 遲鈍無比:形容反應遲鈍,不敏捷。

押韻詞:

在詩詞或口語中,可能沒有特定的押韻詞與“七行俱下”對應,因為這通常用於描述閱讀而非詩歌創作中的韻律。

成語出處:

七行俱下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南史·宋孝武帝紀》,原文記載:“少機穎,神明爽發,讀書七行俱下,才藻美甚。”這裡提到的是南朝宋孝武帝劉駿,他因其讀書時能同時看下七行文字,顯示出過人的才智和記憶力。

成語典故:

據歷史記載,宋孝武帝劉駿從小就機敏過人,他的思維敏銳,頭腦清晰,讀書時不僅速度快,而且能理解和消化大量的信息。這種能力被形容為“七行俱下”,意味著他在閱讀時能迅速地從多行文字中獲取關鍵信息,顯示了他卓越的文學才華和學習效率。這個典故流傳開來,成為形容人閱讀速度之快、領悟力強的成語,用來贊美那些學識淵博、才思敏捷的人物。

詞句與應用範例:

1. 那位學者真是才子,翻閱古籍時,七行俱下,讓人歎為觀止。

2. 小明的學習方法獨特,看書時彷彿能七行俱下,往往能迅速掌握關鍵知識點。

「七行俱下」的成語,雖然源於對個人才智的讚賞,但後來也被廣泛用於描述閱讀或學習上的高效能,是中文裡用來表揚那些具有卓越閱讀技巧和領悟力的人常用的表達。它的使用場景不僅限於學術界,也可以用於形容任何領域中高效處理大量信息的能力。

一、成語語法

“七行俱下”這句成語源自《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個故事,原意形容楚霸王項羽騎馬過江時,箭矢和馬蹄聲一起落下,極其勇猛。在現代中文中,我們通常用來形容才思敏捷、文筆流暢或做事一氣呵成的情況。成語的語法上,它由兩個部分組成:主謂結構,其中”七行”代表快速或密集的行動,”俱下”則表達同時進行或一并完成。

二、成語結構

“七行俱下”的結構非常簡單,由數字和方位詞組成。”七行”是量詞,形象地表現出密集或迅速的程度,而”俱下”則是動詞短語,強調動作的同步性。整體結構可拆解為:「數量 + 方位詞 + 動詞短語」,即「七 + 行 + 俱下」。這樣的結構讓成語具有一種視覺上的強烈衝擊力,易於理解。

三、成語用法

1. 形容才情
– “他的文章七行俱下,讀者見了都讚歎不已.”
– “這位作家的創作速度驚人,往往一篇長篇小說七行俱下,幾個小時就能完成.”

2. 比喻工作效率
– “他們團隊工作時,任務分配得當,七行俱下,節奏十分緊湊.”
– “這台機器運轉起來,七行俱下,生產效率直線上升.”

3. 引申義:形容事態發展迅速
– “市場趨勢變化莫測,政策一出,各股七行俱下,令人措手不及.”

4. 修辭手法:夸張表達
– “他在台上講話,如江河決堤,七行俱下,讓人無法插話.”

詞語總結

“七行俱下”這個成語以其獨特的結構和豐富的象徵意義,在中文中廣泛應用於描述才華橫溢、工作高效或事態發展迅猛等情景。它不僅作為一個固定的詞語存在,還常常被用作修辭手法,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理解其語法和用法,有助於我們更恰當地使用這個成語來表達思想。

發佈留言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