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其節

成語辨析:

近義詞:

二三其德:形容人的品德或行為不堅定,忽而忠誠忽而背離。

二三其操:與“二三其德”相似,指的是行為不一致,沒有恆心或操守。

三心二意:心思不專一,總是搖擺不定。

朝秦暮楚:比喻對事物沒有定見,易受外力影響而改變主意。

見異思遷:看到新奇的事物就改變想法,缺乏持久的專注。

反義詞:

全心全意:形容百分之百地投入,沒有雜念。

專心致志:心思集中,專注於一件事上。

忠心耿耿:形容對人或事非常忠誠,毫不動搖。

一心一意:形容心思和精力只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忠貞不二:形容對某人或某事堅貞不渝,不背叛。

押韻詞:

在古詩詞中,「節」字的押韻通常與與它同音或者相近音的詞搭配,如「節制」、「節奏」等。在現代漢語中,由於押韻的需求不同,一般不會特意向特定詞彙尋找押韻詞,但在詩歌中,可能會找到與「節」相協的韻腳詞。

成語典故:

二三其節的故事源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的一段記載,這段話出自裴松之的注釋。孫盛引用了一則寓言來評論諸葛亮的才智和統御能力,他說:“弈者舉棋不定猶不勝其偶,況量君之才否而二三其節,可以摧服強鄰,囊括四海者乎?”意思是下棋的人如果舉棋不定,連棋盤上的對手都無法戰勝;相比之下,衡量諸葛亮這樣卓越的領袖人物,如果他的節操和決策都不夠堅定,那麼要征服強大的鄰國和統一天下將是難以實現的。

孫盛借此暗示,領導者需要有明確的方向和堅定的信念,不能像下棋時那樣舉棋不定,否則無法成就大事。這個故事成為了後世評價領導才能時常常引用的例子,強調了領導者應具備的決斷和一致性。

總而言之,“二三其節”這句成語通過對比弈棋者的舉棋不定,形象地表達了對領導者在重大事情上行為不一、缺乏決心的批評。這是一種警示,提醒人們在關鍵時刻必須保持堅定的原則和決策,才能實現目標。

成語:二三其節

一、成語語法

“二三其節”是一個四字成語,出自《論語·子罕》:“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吾見其惡不善,如探湯,及其既熱,如棄草芥,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出於其類,拔乎其萃。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仲由,貢禹之徒也,南人有言曰:『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試』。豈謂聞斯行諸?二三其節則亂矣。”这里的“二三其節”原意是指一个人在道德品行上反复无常,缺乏恒定的原則。在現代漢語中,这个成語通常用来形容人做事或对某事的態度搖擺不定,缺乏一致性。

二、成語結構

“二三其節”是由兩個部分構成的成語,”二三”是數詞和副詞的組合,表示變化無常、不固定的意思,”其節”則指的是人的節操、行為準則。整個成語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在言行上的不穩定和反復。

三、成語用法

1. 作謂語: 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或態度不穩定,不能堅定地遵循某種原則。例如:
– 他的決定常常二三其節,讓人難以捉摸。
– 她的性格二三其節,一會兒高興,一會兒生氣,讓人感到困惑。

2. 作定語: 用於修飾人時,形容人的行為特徵。例如:
– 這個人在處理感情問題上,總是二三其節,無法給人安全感。
– 遇到困難,他常常表現出二三其節的態度,無法堅持到底。

3. 作狀語: 描述人在對待某件事情時的態度變化。例如:
– 在事業上,他曾經全力以赴,但後來二三其節,導致許多機會流失。

4. 強調對比: 通過對比來強調某人的堅定或猶豫。例如:
– 雖然他們的目標一致,但行動上卻是一個積極進取,一個二三其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使用”二三其節”這個成語時,要確保情境符合其描述的反復無常和缺乏恒定的特點,以準確表達意思。總的來說,”二三其節”是一個用於批評那些行為不穩、立場搖擺的人或事的成語,具有鮮明的警示意味。

發佈留言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