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帝三王

成語辨析:二帝三王

近義詞:

1. 古帝王:指代古代的卓越君主,具有相似意義的詞有「三皇五帝」、「圣贤君主」、「開國元勳」。

2. 先賢明君:強調歷史上具有高尚品德和治國才能的領導者。

3. 郊廟神話:象徵着遠古崇高的統治象徵。

反義詞:

1. 暴政昏君:與優秀帝王對比,形容無能或暴虐的統治者。

2. 末世昏君:指衰敗時期的失德君主。

3. 無道昏君:不施行仁政,導致國家動盪的君王。

押韻詞:

– 朝代興衰

– 道德垂範

– 宗廟香火

成語出處:

「二帝三王」出自東漢班固所著《漢書·揚雄傳》中的描述,專指唐尧、虞舜(二帝)以及夏禹、商湯、周文王(或周武王,因歷史上對三王有不同解釋,這裡以這三位為例)這些上古時期的著名君主。這些帝王以其清明的政治、高尚的道德和對社會秩序的維護而受到後人的尊崇。

成語典故:

在遠古時代,二帝三王的治國理念與實踐被視為理想模式。唐尧和虞舜以德行選舉繼承人,實現了天下大同的願景;夏禹治水功績卓著,建立了穩定的社會秩序;商湯和周文王則分別通過寬厚待民和嚴明法治,創立了強盛的王朝。他們不僅統治有方,而且注重禮制與祭祀,將財富合理分配,使百姓安居樂業。

周武王的出場,雖然是作為周文王的兒子,但他的伐紂成功,推翻暴政,建立了周朝,進一步完善了封建制度,成為後世效仿的楷模。因此,提到「二帝三王」,就是對這些開國英主和盛世的尊稱。

這些帝王的治理經驗和智慧被後世儒家學派奉為圭臬,他們的事迹被編入《詩經》和《書經》等史書,成為教化百姓、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教材。人們常常引用「二帝三王」來鼓勵後人學習他們的美德,遵循賢明君主的治國之道。

成語語法

「二帝三王」這個成語源自於古代中國的歷史典故,由兩個部分組成:「二帝」和「三王」。這是一個並列式的詞組,用以形容歷史上兩個重要的君主時期和三位開國明君。在語法上,它通常作為一個名詞短語使用,可以用作主語、賓語或定語,強調的是歷史時期的特定意義。

成語結構

1. 核心詞彙
– 二帝:指黃帝和顓頊,兩位相繼統治黃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領袖,被尊為上古時代的兩位重要帝王。
– 三王:指夏禹、商湯和周武王,分別建立了夏、商、周三個早期中原王朝.

2. 語法結構
– 「二帝」與「三王」並列,形成了「二帝+三王」的形式,整體結構清晰,具有強烈的層次感和歷史背景。

3. 修辭手法
– 這個成語採用了對比和疊加的手法,將遠古的黃帝和顓頊與後世的夏禹、商湯和周武王相連接,突出了他們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成語用法

1. 作為名詞短語
– 在描述歷史時期時,可以直接使用「二帝三王」,例如:「那個時代,正是二帝三王的興起之際。」

2. 比喻義
– 也可引申出對領導才能、治國理念的讚美,如:「他的政績堪稱二帝三王再現,深得民心。」

3. 反諷或批評
– 如果想表達某人或事過於繁雜或缺乏有序,可能會用到「亂七八糟,不成二帝三王」的說法,暗示其無序或混亂。

4. 歷史研究
– 學術研究中,會引用「二帝三王」作為歷史研究的起點或基準,如論述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

範例:

– 春秋戰國時期,各路豪雄爭霸,雖然看似紛亂,但最終還是逐漸形成了諸侯割據的局面,仿佛是二帝三王時期的縮影。

– 這位領導人深諳治國之道,推行新政如同夏禹治水、商湯伐桀,儼然有二帝三王之風。

– 該書以二帝三王為背景,詳細描繪了早期中國社會的種種面貌,成為學術研究的珍貴資料。

發佈留言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