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罪俱罰

成語:二罪俱罰

成語辨析:

近義詞:

並罰無赦
双管齊下
一罪加一
一并論處

反義詞:

罪不相及
分別懲罰
从轻发落

押韻詞:

罚必當其罪
过与不及
一清二楚

成語出處:

元朝時期,無名氏的戲劇作品《飛刀對箭》第二折中有這樣一句台詞:“贏了將功折過,輸了二罪俱罰。”這句話成為“二罪俱罰”這個成語的來源,意思是當犯有兩項以上的錯誤或罪行時,如果不論其輕重,全部進行懲罰,強調一體論處,不給犯人以逃避責任的機會。

成語典故:

在古代社會,法律嚴格,對犯罪行為的處理往往講究公正和嚴厲。「二罪俱罰」這個概念源自於這種嚴厲的刑法制度,它強調如果一個人犯了兩種不同的罪行,即使後面的罪行是因為前面的錯誤導致,也不能單獨處理,而是要連帶前罪一起受罰。這種做法旨在讓犯罪者明白,無論行為的複雜性如何,一旦觸犯了法律,就要為所有的違法行為負責。

例如,在《西游記》第八回中,作者吳承恩利用這個成語,描繪了一個角色因上界違法後不悔改,反而傷害他人生命和造下惡孽,這時候他將會受到“二罪俱罰”的懲罰,表明了不論過去的過錯,現行的惡行也會帶來後果。

在現代法律中,雖然原則上仍然可能遵循“一事不再罰”的原則,但根據具體情境,某些情況下可能會考慮到行為的連續性和因果關係,合理地決定是否適用“二罪俱罰”。然而,這種情況通常需要法官在審判過程中根據法律條文和案件事實來做出公正裁決。

總的來說,“二罪俱罰”是一個反映古時嚴峻法制理念的成語,提醒人們行為的後果不容逃避,尤其在法律面前。

成語:二罪俱罰

成語語法

“二罪俱罰” 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兩個動詞和一個副詞組成,形式上屬於「主謂式」結構。它源自於古汉语,表示對一個人犯下的兩項或多項罪行進行同時懲罰,強調處罰的全面性和嚴厲性。在句子中通常作為謂語部分使用,例如:”因他犯下兩宗罪行,依法將會受到二罪俱罰的嚴厲處置。”

成語結構

1. 第一個詞: “二” —— 表示數量,這裡是強調兩個罪行。

2. 第二個詞: “罪” —— 指犯罪行為或錯誤,此處是核心詞,描述行為的不當。

3. 第三個詞: “俱” —— 副詞,意為全、都,強調兩項罪行一起處理。

4. 第四個詞: “罰” —— 动词,指懲罰或處罰,與前面的罪行相連,表達對應的後果。

成語用法(範例)

– 這個犯人一案雙關,偷竊和詐騙罪行累累,實屬二罪俱罰,法院判決他長期監禁。

– 對於這種貪污腐敗的行為,政府絕不寬容,將對其二罪俱罰,以儆效尤。

– 過去的錯誤和現在的失誤,使得他的處境變得非常尷尬,因為他必須接受二罪俱罰的結果。

– 在商業交易中,欺詐和偽造文件是嚴肅的問題,一旦被發現,企業可能會面臨二罪俱罰的法律後果。

– 面對複雜的網絡犯罪,警方展開全面調查,務求讓參與者二罪俱罰,還網絡空間一片清明。

發佈留言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