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丁不識

成語:一丁不識

成語辨析

近義詞:目不識丁文盲不學無術反義詞:學富五車滿腹經綸押韻詞:無學無識識字識書

成語出處

“一丁不識”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唐朝的歷史文獻《舊唐書·張弘靖傳》。原文記載:“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這句話反映了當時對武夫只重視武藝而不重視文化教育的一種批評。

成語典故

張弘靖是唐代的一位官員,他在處理政務時對那些僅憑武力而忽視文化素養的將領持有鄙視態度。他強調,在和平時期,即使一個人能夠拉得動重達兩石的弓箭,但如果連最基礎的漢字都不認識,那麼這樣的武力在實際生活中並無多大價值。這個典故後來被用來形容一個人雖然身體強壯或技藝高超,但如果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識,就顯得非常局限。

在宋代,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中提到,對於《唐書》中的“一丁”錯誤,有人認為應該是“個”,即“個字”,這表明成語在流傳過程中可能存在文字上的變異。然而,根據孔毅父《續世說》的引用,張弘靖原本的話可能是“汝曹能挽兩石弓,不若識一個字”,這進一步證實了“一丁”可能是後人的誤記。

成語語法

一丁不識是一個漢語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一丁”代表一個人,”不識”意為不認識或沒有知識。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非常無知,連基本的字都不認識,或者對某個領域的知識完全不了解。它通常作為貶義詞使用,用來批評人的文化水平低下。

成語結構

成語“一丁不識”屬於四字成語,結構上屬於並列結構,其中“一丁”和“不識”形成對比,強調缺乏識字或知識的程度。這種結構在中國成語中較為常見,通過對比來強化表達的意思。

成語用法

用法範例

1. 直接描述:他雖然年紀不小了,但是一丁不識,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真是讓人感嘆。

2. 修辭夸張: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不會使用電腦的人,簡直是一丁不識現代科技的典型例子。

3. 比喻無知:她對於歷史知識一丁不識,仿佛生活在與世隔絕的時代裡。

4. 諷刺教育:對於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孩子,我們常說他們對學習是一丁不識,要引起重視。

5. 對比強調:他的哥哥博學多才,而他卻是一丁不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發佈留言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