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 – 成語辨析與典故

成語辨析

近義詞:

  • 同流合污
  • 狼狽為奸
  • 壞蛋一堆
  • 相見恨晚(此詞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近義詞,但有時用於形容同類人相聚)

反義詞:

  • 鶴立雞群
  • 出淤泥而不染
  • 清白無瑕
  • 雪中骯蓮(比喻在污濁中保持高潔)

押韻詞:

  • 貽笑大方
  • 懷璧其罪
  • 道聽塗說

成語出處

「一丘之貉」這個成語最早源自東漢班固所撰《漢書》中的楊恽傳記。楊恽,本是西漢名門楊敞之子,因直言不諱而獲罪。他在評論匈奴單于被殺之事時,表示如果秦朝只聽信小人的意見,濫殺忠良,最終導致滅亡;而如果重用親信的大臣,則能維持長久。他將當代與古代相比,認為無論是秦朝還是當今,都可能存在同樣的問題,即領導層選擇錯誤,導致國家和人民的不幸。

成語典故

楊恽的這番話,以「一丘之貉」形象地指出,即使是不同時期的統治者,如果治理失當,就會有相同的惡果。他用「一丘之貉」比喻當政者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如果缺乏賢明的決策和公正的用人,就會聚集一群品質低劣、行為相似的人。這種比喻強調了領導者選擇和行為對整個社會影響的重要性,以及領導者的道德和智慧對於國家命運的決定性作用。

延伸意涵與現代應用

現代社會中,「一丘之貉」的應用依然廣泛,用於批評那些行為卑劣、思想狹隘或者執迷不悟的人,即使他們看似不同,實際上由於缺乏原則或高尚情操,他們的行為和動機可能出奇一致。這成語提醒人們在評判他人或分析社會現象時,不能僅憑表面相似而忽略內在品質的差異。

成語:一丘之貉

成語語法

一丘之貉 (yī qiū zhī hé) 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莊子·外物》篇,形容同一個山丘上的貉,比喻同類中的人或事物。這個詞組通常用來批評人們在某些行為或特質上相似,但並非正面的評價,暗示有共同的缺點或不良品質。

成語結構

成語主體:

  • 比喻成分:比喻同一個山丘上的貉
  • 含義:形容具有相似性,但可能帶有負面意涵

成語用法

一丘之貉主要用作形容詞,用於描述人或事物在某種情況下表現出的共同特點或行為,常帶有一定的譏諷或否定意味。例如:

  • 正面例子:這些商人都是一丘之貉,總是想盡辦法哄抬價格。
  • 反面例子:這兩個領導者的行為真是讓人失望,簡直是一丘之貉,只顧自己的利益。
  • 用於比較:雖然他們表面上看起來和善,實際上卻都是偽君子,一丘之貉。

注意點

使用時,「一丘之貉」通常暗含著批評或不屑之意,因此在表達時要注意語境和語氣,以免造成誤解或冒犯他人。

範例分析

以一個具體的句子為例:

原句:這些官員們表面上維護公義,實際上背地裡貪污腐敗,真是一丘之貉。

這句話中,「一丘之貉」用來強調這些官員的行為雖表面看似正直,實際上與貪腐無異,呈現出對他們不誠實行為的譴責。

發佈留言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